首页 >> 科研工作 >> 科研成果 >> 详细内容
 
通知公告
科研成果 >> 正文
潇贺古道古建筑文化艺术特色——以封阳古建筑文化遗存为考察对象
日期:2018-03-30 00:00:00  发布人:艺术与建筑学院  浏览量:1599

 

潇贺古道古建筑文化艺术特色

——以封阳古建筑文化遗存为考察对象

李敏勇[1] 谢嘉雯2

1.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建筑学院,福建厦门,3610242.贺州学院设计学院,广西贺州,542899

 

摘要:潇贺古道是南岭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语言文化、多族群聚居的重要区域。在古道沿线仍遗存着众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古民居、古牌坊、古桥、古宗祠、古戏台等,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族群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进程。通过对封阳古建筑进行挖掘,归纳总结封阳古建筑文化艺术特色,对研究潇贺古道古建筑文化进行有益的补充,并有助于对岭南文明发展轨迹的深入研究。

关键字:古建筑文化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J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潇贺古道,历史上是沟通岭南与中原地区的最主要通道之一,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地域文化呈多元共生格局。在潇贺古道沿线散落着许多如珍珠般璀璨的传统村落,目前,已有14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31个被列为省级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至今还遗存着许多上百年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是南岭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记载着南岭走廊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然而,这些古建筑是脆弱的、不可复制的,有部分古建筑经过岁月的洗礼已日渐消失。本文以封阳古建筑为考察对象,归纳总结封阳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及建筑艺术精髓,对研究潇贺古道文化具有代表性意义。

    一、封阳历史文化背景

    据史料记载,封阳县是根据“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阴阳学和历史地理学原理而命名,当时的县城中心是位于封水(今贺江)的北面,故称封阳县。据记载,“吾邑地当其衡,居贺县之南,虽僻处偏隅,而交通利便……与粤人往来贸易……”这表明了封阳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交通非常便利,与南粤贸易往来频繁,是潇贺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至今,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封阳文化,它是岭南文化、南粤文化的根,有助于对岭南文明发展轨迹的深入研究。

目前,在封阳区域内保存较为完整且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主要是以古宗祠、古民居为主。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大概是明清、民国两个时期的岭南风格建筑,继承了“清水砖瓦、镬耳墙、‘三雕’、彩画”等岭南建筑文化特征,从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建筑装饰等方面体现出封阳文化是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产物。

   二、封阳现存的代表性古建筑

目前,封阳境内遗存的较为完整的代表性的古建筑有: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的黎家大院、仁义镇的静安庄和陶少波故居、祉洞古寨的柳氏宗祠等,其建筑风格都有着明显的岭南特色,在此基础上又自成一体。但由于年代久远、常年失修的缘故,许多古建筑已日渐破败。对封阳古建筑文化进行及时的抢救性挖掘,是“保留乡韵、记住乡愁”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有乡土特色的新农村的首要工作。

1.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典范——陶家大院

    陶家大院座落于贺州市八步区仁义镇保福村象角寨,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先后建成的静安莊、得月楼和爱菊斋三座主体建筑,房间共有56间,总占地面积达10亩。陶家大院是典型的传统中国南方建筑和欧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庭院式的建筑群,整体布局严谨、规模宏伟,可谓是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典范。

说明: IMG_0418.JPG

1 陶家大院中西建筑风格


    其中,静安庄是传统青砖灰瓦的清代建筑风格,由于南方地区湿热天气的影响,墙体采用广府式建筑最为常见的“银包金”砌法,即内墙用金黄色泥砖筑砌外墙再用青砖垒筑加固,墙身厚达30厘米,既达到防潮防湿的作用,又能防御土匪。由厚实的墙体和东西两侧的炮楼围合成了完善的防御系统,四进式的院落布局犹如一道道的保护屏障,要进入最中心的大堂,必须通过主屋的三座由三块厚达20厘米的石块镶嵌而成的大门,坚固无比,形成易守难攻之势。至于“静安庄”的名称由来,据了解当时一年有10万谷租的大户才能命名为“庄”,鼎盛时期的陶家大院一年有30万谷租收入,可想其家财之丰厚。而“静安”两字则取意于“平静”、“安康”之意,以表达屋主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出了静安庄的东门,沿着盘腹曲折的青石板路,就可到达两层叠柱式回廊结构的中西合璧建筑——陶少波故居。陶少波故居建于民国初期,由得月楼和爱菊斋两座主体建筑构成,两栋建筑由柱廊连接又各自独立成院。得月楼的前方是一潭清澈的池水,既能防火又能在南方炎热的天气中带来凉意。这是将江南园林融入到了岭南建筑中的一种特有的造园手法。穿过劵柱式的回廊就到了爱菊斋,爱菊斋最吸引人的是建筑外墙面的灰雕和建筑内部构件的木雕。灰雕、木雕的装饰图案繁多,包括花草、鸟兽、龙凤、麒麟、蝙蝠等中国传统吉祥图符,图案精雕细琢、栩栩如生,欧式的建筑结构与中式的传统吉祥图符交相辉映,使建筑既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又兼备欧洲浪漫情调中西合璧的“欧式围屋”风格。

   2.岭南建筑风格的完美诠释——浪水庄园

    浪水庄园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八步区铺门镇浪水村,为黎氏先祖所建,又称“黎家大院”。浪水庄园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为典型岭南建筑风格的四进式院落。整体建筑群以五行八卦中“天人合一、物人包容”为建筑理念,平面布局紧凑,呈六纵四横三井两院两门楼的“回”形组合建筑群,形成向外封闭,向内开敞的空间布局。主体建筑共四座,坐北朝南,依地势由低到高,并以严格的中轴对称进行建造,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取名为敬贤堂、议事堂、吉庆堂、华荣堂。浪水庄园涵盖了岭南建筑风格中特有的元素,如建筑的墙顶、屋顶随处可看到的“龙船脊”。由于封阳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河网密布,先民有以航运为生,且划龙舟的传统,在墙的顶部或房屋的正脊两端高跷形似龙船,这是岭南建筑风格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同时,在建筑山墙的形式上更凸显了岭南建筑的韵味,包括镬耳墙、“人”字山墙、方耳山墙三种岭南建筑风格的最为典型的山墙形式(如图2)。镬耳墙又称“官帽”墙,是岭南建筑中广府文化的建筑特点,一般为当地有名望的大户所建。其外形在五行中属金,而封阳地处南方属火。因金生水、水克火,故山墙取金有镇火之意,且山墙的实际用途也是用于防火;“人”字山墙,由于山墙上部似“人”字而得名体现其“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方耳山墙,方耳山墙以跌落的每级和水平方向成75度的斜线为最大特征,是徽州民居的五叠式马头墙为原型修建的。在同一处建筑中能涵盖同一风格的多种建筑形式实属罕见,由此可见,浪水庄园是潇贺古道上岭南建筑风格的完美体现。

         3.岭南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信都祉洞古寨

    信都祉洞古寨建寨于明朝,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该村从村落布局到单体建筑都体现出浓厚的岭南文化特点。祉洞古寨布局协调,风格统一。整体布局呈传统的岭南村落梳式布局,单体建筑及群体排列犹如梳子一般,并依地势由南向北、由低到高向序地成行排列。在祉洞古寨的村口,依然完整地保存着一座硬山顶镬耳墙的门楼,上刻“迎福村”为古寨的曾用名。门楼的左边有一座炮楼向外伸出,以镇住东边的青龙,并且可提供村民防御土匪。据当地人介绍,就因为有如此严密的村落布局,使祉洞古寨可以免遭土匪的侵扰。正对门楼的前方是一个池塘,那是风水学中的水口,以蓄水为聚财,同时对古寨还起到很好的防火作用。从祉洞古寨的整体布局来看,它既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同时也体现着中国道家文化。寨内的建筑主要是青砖瓦房,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柳家宗祠,其建筑布局为岭南建筑典型的“三间两廊”式,并以中轴线左右对称,从正门进入宗祠,穿过中间的天井便到达供奉先祖的祖公堂,陈放祖先的神牌以供子孙后代在重要节气和婚丧嫁娶时举办隆重的祭祀活动,以示祖先的崇高地位。柳家宗祠在建筑选材方面也体现出了明显的岭南建筑特点,宗祠采用红砂岩石做柱,石柱承担着屋顶的承重作用以外,也代表“洪福、鸿运”的吉祥寓意,是岭南宗祠重要的标志之一。目前,祉洞古寨交通不便,建筑过于陈旧,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居住要求,俨然成为了一座“空心村”。有部分的古建筑已经倒塌,杂草丛生;就算是能勉强保存下来的,也已破旧不堪;但我们还隐约能从气势恢弘的柳氏宗祠、规模庞大的祉洞古寨建筑群中,体会岭南建筑风格的独特韵味。

    三、封阳古建筑文化艺术的表现

    潇贺古道是古代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为湘、粤、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便利。而封阳作为潇贺古道的重要节点之一,更是成为粤、桂两地经济文化融合的纽带。正因如此,这一区域的古建筑有着独特的文化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道家文化在建筑选址方面的表现

    南岭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三大民族走廊”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文化在中原地区的确立。其中,道教文化进入南岭走廊一带的时期较早,影响广泛而深入,是从古至今中原汉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交流互动的主要媒介之一。[1]潇贺古道位于南岭走廊中段,其地域文化受道教文化影响也较为深远。在封阳县现存的古建筑中,随处都能找到受道教文化影响的“影子”。特别是在建筑选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论是祉洞古寨还是黎家大院,又或者是陶少波故居都统一以“坐北朝南”为村落规划或者是建筑选址的标准,“坐北朝南”的布局是根据道教宫观中的八卦方位、阴阳五行等来确定建筑的选址、布局、体量、结构等方面的道家审美思想。如陶少波故居与黎家大院的大门也是根据八卦方位,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财位),以求五谷丰登、家财兴旺之意。又如祉洞古寨在村落规划方面体现了建筑与自然、建筑与环境间的完美结合,是“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道家思想的最佳表达。而我们在封阳地区经常见到的镬耳墙,其外形在五行中属金,而封阳地处南方属火。因金生水、水克火,故山墙取金有镇火之意。且山墙博风处刷成五行中属水的黑色,盼能镇压南方的火邪和住宅丁火,以求家人的健康平安。

          2.儒家文化在建筑布局方面的表现

    儒家文化历经数千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无论是哪一个区域、任何一个民族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在建筑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具体通过建筑布局上的中轴对称、前后左右、逐层递进的秩序感来体现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铺门镇的黎家大院,该建筑群以南北为轴线,严格按照“中轴对称”的儒家思想进行建造,在轴线上的四座主体建筑,通过建筑由小到大的体量关系去体现老幼尊卑的等级,空间安排井然有序,使建筑俨然成为一个“回”字形的棋盘式围屋,使建筑间既有联系又有等级区别,以求空间的秩序感及和谐美。又如仁义镇的静安庄(陶家大院),屋内建筑布局上也十分讲究,通过主屋的三座大门才能进到大厅,从大厅的两旁的侧门才能到达长辈居住的里屋,从空间安排的顺序上体现“老幼尊卑”的儒家思想。

         3.福祉文化在建筑装饰方面的表现

说明: 福祉文化.png福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由福祉文化延伸出来的吉祥图案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潇贺古道沿线是多民族、多族群、多语言的区域,文化呈多元共生格局。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古建筑文化符号是封阳文化特有的表达方式之一,常以人物、动物、植物、自然现象或

文字等为图案符号的创造实体,运用比喻、比拟、象征、谐音、假借等表现手段,融入人们的情感、传统习俗与观念,达到“物必饰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目的,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憧憬。如在陶家大院的静安庄由“蝙蝠”、“铜钱”、“绵长”、“梅花”、“寿”字所组成的砖雕窗花,表达的是屋主对“福在眼前”、“福寿双全”、“福寿绵长”的美好愿景;而在陶少波故居内,在建筑的檐部的木雕、山墙上部的灰雕、门窗下的刨雕图案内容丰富,包括风土民情、祥禽瑞兽、花草果木等,反映了岭南传统文化和风土民情,寄托了人们祈求平安、长寿、安康生活的美好愿景(如图3)。在静菊斋侧面的山墙上部的灰雕图案还能清晰地看出变形的草龙纹,草龙的寓意是吉祥、幸福、美好。因古代龙纹是帝王专用的纹饰,所以百姓发明一种变形龙纹来代替为己所用。又如祉洞古寨的木雕檐板、窗花的装饰图案中就包括龙、凤、喜鹊、麒麟、梅花、菊花、竹、石榴等传统吉祥图案,也表达出人们对实现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与追求。所以说,以多样的装饰组合表达丰富中国传统福祉文化是封阳古建筑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南岭走廊民族宗教研究——道教文化融合的视角[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12.P3

[2]廖家庄.魅力贺州[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08.

[3]钱正坤,钱正盛.中华吉祥装饰图案大全[M].上海: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李敏勇  单位: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建筑学院  手机:18905061111

邮箱:329094365@qq.com

通讯作者:谢嘉雯  单位:贺州学院 设计学院  手机:13707844048 

邮箱:414218412@qq.com

 



[作者简介]1李敏勇(1984.10—),男,福建漳州人,本科,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2.谢嘉雯(1984.8—),女,广西梧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课题项目]项目2015KF222015SHGZ007hzxyjg2015212016GHZDI03研究成果。

 

 

(该论文于2016年10月发表在《文艺生活杂志社》期刊)

 

点击数:1599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