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有门槛的,并不是拿着一本古帖,自己临摹就能学会的,古帖里面蕴含的书法密码从王羲之之后到近现代几乎没怎么变过,这就是赵孟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的道理。但是这些核心秘诀靠自学永远是领会不了的。
我们就从王羲之笔法这一个方面,来聊聊传承千年的神秘笔法!
优秀的书法作品,无外乎三个方面,其一,笔法。其二,结构、其三,章法。我们利用八节课的时间,来好好聊聊王羲之的笔法系统。大家可以边读文章,边拿出纸笔来试写,我在讲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是配有例字。慢慢写,慢慢体会,光看不写,你是记不住的。
这节课讲横画。
横画可以说是变化最为丰富的一个笔画,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俯仰横。2、左右尖横。3、承上启下横。4、组合变化横
俯仰横
这是两个横,一个是俯横,一个仰横。俯横就是中间高,两边低。仰横就是中间低,两边高。
我们看例字:
这两个字就是俯横,横画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势态,王羲之为什么这么写呢?书法作品的艺术性主要是靠矛盾冲突来营造的,所以高明的书法作品永远不会横平竖直,而是人为制造出一些险势,然后通过笔画结构的安排,解决这种险势,拉回平正。
这个“所”字的变化之处,看三个竖笔,没有一笔是雷同的,间距不同,收笔方向不同,高度不同,这就是变化之美。俯横在这里起到的作用就是平衡这种变化。
我们再看这个“要”字,里面长横也是俯横,在这里我们称之为腰横,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这个横写的很平直,整个字就会变得毫无生机,王羲之将其处理成了一个俯横,上托上面的重心,下架下方的笔势。
再看两个字:
我们看着两个字,也是俯横的一种,叫做腰横,起支撑贯穿作用。但是王羲之忌讳平正,将其写左长右短,重心左偏,加之结构中右边的笔画比较多,这样处理在整体上就会达到了一个动态平衡!
左右尖横
首先说左尖横,这种尖横的写法比较简单,没有像楷书一样的藏锋动作,顺势起笔就行,笔画推到末端之后,然后再回锋收笔。其实,单纯从横画来讲,对于行书系统而言,除了长横,就是短横了,而短横中,一般只有左尖横和右尖横。
我们看例字:
图中画圈的部分就是左尖横,写左尖横时要注意“空中作势”,要有“空中动作”就是笔在空中的时候要有一个势态,然后入笔折锋,这样才能体现变化之美。左尖横在右端收笔的时候,一般有两种用笔,一为“挑锋”,行笔到右端之后,顺势挑出,比如:“大”字。一为折锋,行笔到末端之后,翻笔下行,比如“在”字。
右尖横:
右尖横主要是弱化了右边收笔的动作,一般起笔为方笔。
图中画圈的部分,就是右尖横的起笔与收笔之处。相对于左尖横比较简单,这种字一般应用于左右结构的字当中,形成一个左倾的势态,然后靠右边额结构平衡整个字的关系。
承上启下横:
这种横画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想写好却不容单,但是只有当你理解了之后,在临摹的过程当中,才能把握住这个字的精髓。
“承上启下”横的特点就是承接上面的笔画,开启下面的部分,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所以在写这一类笔画的时候要注意,写出与笔势来,就是图中箭头所示的牵代关系。
我们看这个“前”字,横画就是一个典型的承上启下横,上面承接两个点,靠笔势相连,下面连接月字,靠牵代关系相连,从而整个字融会贯通。
这个“古”字,左边的起笔是连接上一个字,右边横画向上挑出,是为了与竖笔搭接关系,倘若没有这种联系,这个字就是变得比较散。
还有在行书里面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很多人搞不明白。
就是在行书中,凡是横与撇相互连接的时候,必须要写在一起,连接成一体,这是行书的一个特征。比如下面的字:
这样处理,更能体现字的连贯性,以及整体感,这是许多带有横与撇字的共同特征,明白了这一点,很多看不懂的字,就能从这里找到答案。
横的组合变化
判断一个字是否精彩的最重要的特征不是一眼看上去好不好看,这个外行人的思维。书法之美在于变化,在于蕴藉之美,在于含蕴之美,在于这个字经得住思考,越看越看。
横的组合变化有许多种:
形态变化,方向变化
我们看这两个字,“书”与“寺”字,其形态变化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们看里面的横画,“书”字横很多,每一笔皆有不同,这些精微的变化,你不去认真读帖是看不出来的,每一横的空中动作皆有不同,每一笔的入纸之后的角度也有不同,这就是变化。很多外行人认为这是过分解读,其实当你真正理解了王羲之的字之后,你就会明白,“书圣”的名头绝不是盖的。这些理论知识,比较容易理解,难的是实践,但是要想熟悉王羲之用笔规律,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是万万不行的。
再来看这个“寺”字,其形态变化更为多样,横画的起笔角度不同,长短不同,牵代不同。粗细不同,这些变化,在每个字中有相应的体现。关键是要明白这里面的规律。
再看这个“桂”字,右边的横画变化极为丰富,长短、粗细、疏密、排叠、方向,皆有不同,想练好横画的变化,这个“桂”字是首选。
空间变化:
空间的变化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字的疏密关系上,以上说的是笔画变化,这一点说的是结构之变,结构之变相对于笔画之变更加的灵活多样。